2006-08-23

“V”和《肖申克的救赎》

这几天的事情回忆起来很有意思,先是在周末看了《V字仇杀队》,然后就发生了众所周知的“咔嚓”。今天中午,收到了吴文娟编辑惠赠的新书,四重牛皮纸包裹,缠绕在上面的透明胶带能够环绕赤道三周半。上牙,扯开一看,呆了。斯蒂芬.金的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。

抱着书冲上出租车回家,在车上读了一半,然后淋着大雨回到家,读完剩下的一半发觉自己还没干。电影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,无法忘记其中播放《费加罗的婚礼》一段,然后就是在楼顶浇沥青喝啤酒的一段。它们都在诉说什么叫自由,可惜原书里没有放唱片的那一段,电影编剧真是神来之笔。很自然地,我把《肖申克的救赎》和《V字仇杀队》做了一番比较,因为这样那样的巧合。

如果我现在才18岁,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《V字仇杀队》比《肖申克的救赎》棒。因为里面的悲情和悲悯让人热血沸腾,尤其是看到无数个“V”走向广场的一幕,尤其是看到他们一起脱下面具的一刻。眼泪流下来,体温升上去,只想放声嘶吼,撕裂衬衣,捶打胸膛,然后跳进屏幕中的人流中去。不为什么,就为了和那些人站在一起,站在一起就好了。

《V字仇杀队》我觉得是个关于恐惧的故事,它告诉观众克服这种特使的恐惧的两种办法。一种是因为大爱,因为看到可爱的人死去而产生巨大的悲悯之心,看到坚持信念而殉道的人死去而产生的巨大悲悯之心。这种悲悯和令人绝望的恐惧相比,完全能够超拔其上,变成一种无差别的大爱。因此会放弃个人的小小命运,融入这种大爱之中,和千万个前人的命运融为一体。那么,这种时候死亡的恐惧就为爱所消退,才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恐吓到自己。

另外一种是破除对恐惧的恐惧。恐惧自身是有极限的,但是对于恐惧的想象和担忧却毫无止境。通过想象和传言,恐惧会被放大很多倍,超乎一个人想象中的承受极限。而事实上却不是如此,只有恐惧者本身才去制造恐惧,以此保护自己。无论是这种恐惧的施者还是受者,都服从这条定理。但是,受者的人数更为巨大,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,恐惧就消逝了。而这种信心更通过周围的人群得到肯定,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把效应扩散开去,速度越来越快,人数越来越多。而每多一人,就增加了一分信心,传递一份肯定。最终,恐惧终被驱散,人们明白了谁应该怕谁。

但是,我现在31岁了,我更喜欢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。知道为什么?因为《V字仇杀队》造就的“无惧”让我觉得悲伤,当我看见穿着“V”的衣服被击中倒地的小女孩,从她面具下面流出来的金色头发时。《肖申克的救赎》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,很多人觉得那事关坚毅和智慧,但是我觉得那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。热情总会退却,激情总会消散,最珍贵的是在日复一日里寸土不让,因此一把小锤在19年后能凿穿墙壁。怎么理解时间,就会怎么理解生命。如果时间是由瞬间构成,那么生命将足够精彩壮烈,但是不能足够持久。如果时间是漫无边际的海洋,那么如果想要抵达彼岸就需要比激情更为持久而有力的东西支持。

星光永远没有烟花绚烂,但是烟花却不能一直指着正北的方向。不需要有多么热烈,但是有多么强悍就应该多么强悍。书的结尾写道:

“我希望安迪在那儿
我希望我能成功跨越美墨边界
我希望能见到我的朋友,和他握握手
我希望太平洋就和我梦中所见的一样蔚蓝
我希望。。。。。。”

需要怎样的锤炼才能有如此坚固的信念?需要怎样的时光流逝才能保持这种热望绝不消退?我觉得,这种坚固才是真正令人敬畏的东西。它柔弱似水,却水滴石穿。不必在意时间,因而得到永生。非常在意生命,所以才在一分一秒的流逝中日渐强悍。

4 条评论:

匿名 说...

菜头:换个连接吧。
http://xies.blogspot.com

匿名 说...

菜头真是四海为家呀
又要狡免三窟了?

匿名 说...

网事并不如烟
blogger其实不错的,可以用ftp,可以做模版

老 卢 说...

这下看起来方便多了,大好。

一种Prompt写法

  今天这张图值得一说,因为它的生成方式有些特别。它和我其他的插图在制作工具上没什么两样,都是使用Midjourney 5.1 版本。但是,它的Prompt却还是我第一次见到。 这里我先把它抄录下来: A highly detailed impressionist paintin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