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11-30

知乎者也


看到
有人发高论,说知乎的匿名发言制度最终为祸一方,这是网络理想主义爆破的又一实例。我是真的有点服了,中国的网络都是后台实名,前台匿名的假匿名,知乎取消了匿名发言,别人注册个邮箱,起个ID,又有什么区别?


就这也能得出网民素质低下,劣化社区的结论?当初知乎在运营上如果不是瞄准流量,各种推荐,各种专栏不是鼓励互掐,编故事,会有后来的匿名爆料横行?会有“讲出你刚编的故事”的笑话?会有“人在北美,刚下航母”的网络贯口?现在脸一抹,就是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崩坏,理想主义者的小防线抵不住傻逼军团的汹涌进击?什么玩意儿?

当然,你要往下继续想,棍子也不能全抡在知乎头上。Quora类产品本身也是创新,在Yahoo问答,Ask.com之后,极具web2.0精神的新产品。创新最大的挑战就是活下去,知乎当时面临百度搜索和问答产品,以及贴吧这种产品的压力,同时又面临微博搜索崛起,匿名垂直问答社区的兴起,想活下去并不容易。

计算路径就可以知道:互联网上的知识有两种,一种是常识和专业通识,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解决,没有问答什么事情。另一种是独到知识,或者说默会知识,和个人经验个人体悟有极强关联,这一部分引擎解决不了。一个米其林厨子的心得,和一个家庭主妇的心得,在搜索引擎上是平等的,但两个心得并不等价。这种知识就给了Quora类网站机会,这也正是为什么Quora一开始找的都是互联网创业公司CEO,著名VC来回答问题的原因。

所以,路径一开始就是锁死的。世界上最低的陆地是哪里,这种问题不是知乎应该来弄的。而创业公司如何设计股权结构才能让CTO满意,这种问题知乎里的李开复可以给出答案,别处很难。很自然,这样演进下去,整个社区就会追求亲历,亲临,目击,追求所谓当事人第一视角和一手资料。问题在于,简中互联网上并没有那么多李开复,但是几十万编故事的人是有的。

人人都会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这几乎成了万世不易的真理。经常可以换一个皮,把这句话拎出来重新说一遍。但是,在给定了资源,给定了环境的前提条件下,一旦路径锁死,最终的结局都是大同小异。关于理想主义的种种,都是在满足一种叙事上的胜利,满足类似殉道那样的快感,和事实可能并没有多大关系。

永恒的问题依然放在那里:为什么市场上可以获得高额收入的咨询顾问,非要来公共空间里免费发表自己的答案?以及,为什么是这个人?这个人是谁?


Photo by Mark König on Unsplash

1 条评论:

物有必至 事有固然 说...

所以能力较高又在知乎发言较多的,大多是自媒体属性很强的人。
也就是知乎大v的由来。
这更匹配其变现的模式。

一种Prompt写法

  今天这张图值得一说,因为它的生成方式有些特别。它和我其他的插图在制作工具上没什么两样,都是使用Midjourney 5.1 版本。但是,它的Prompt却还是我第一次见到。 这里我先把它抄录下来: A highly detailed impressionist paintin...